2.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解码》浮子
第二编:学而得智 —2.9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憲問14.23《論語》
【原文】
子曰:“君子上达(1),小人下达(2)。”
— 学而得智2.9《论语解码》
【注释】
上达:心志趋向高远,致力通达天理、大道、仁义等终极价值。属“习相”层次,即后天修为与精神超越的体现。
下达:沉溺于本能欲望、利害得失,局限于感官世界与现实功利。属“性相”层次,即自然欲求与生存焦虑的反应。
【诠译】
孔子说:“君子致力于通达大道,小人则沉溺于现实利害。”
【百家】
孔子说:“君子通达于仁义,小人通达于财利。”
— 杨伯峻《论语译注》
传统儒解多从道德评价维度切入,视“上达”为仁义之境,“下达”为利欲之流,重点在于行为结果与价值目标。
而浮子进一步指出:
“上达”与“下达”,不仅目标不同,更是路径不同、结构不同、存在方式不同。
o 君子之“上达”,源于习相:后天修为、自我超越、精神提升,体现为“求道、远虑、自觉”;
o 小人之“下达”,囿于性相:本能驱动、即时满足、短视趋避,表现为“求食、近忧、随欲”。
“上达”非天授之境,而是逆性而修、借习而成;
“下达”虽自然,却易流于庸俗甚至堕落。
此结构性解释,使君子与小人之分,不仅仅是“知什么”与“求什么”,更是“成为怎样的人”。
此亦与《论语》中“知天命”“人能弘道”等精神主线高度一致。
【解码】
一、“达”者,通也:方向之别即人生之别
孔子以“达”定格人生取向:
君子上达,心向道义、通达天理,追求终极价值与精神圆满;
小人下达,沉迷物欲、止于利害,困于现实生存与感官满足。
这是人格结构上的分野,不是智力或身份的高低,而是心志之所趋。
二、“性相”与“习相”:人性的两重结构
性相:生而具之,是欲望、恐惧、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
习相:教而成之,是文化、理性、精神追问的累积过程。
“上达”即修习相以超越性相;“下达”则是放任性相而失习之功。
因此,孔子并非否定“下达”的存在,而是指出:唯有自觉向上,方可成德成仁。
三、学而得智,必问所达
“达”的方向决定学习的本质:
若学而上达,是通理达道、修己达人之学;
若学而下达,是趋利逐欲、术而不道之学。
真正的“学而得智”,绝不止于工具理性,而在于精神方向的确立与生命层级的跃升。
✅【小结】
本章通过“上达”与“下达”,揭示了人格修养的方向差异与人性结构的双重性:
君子之志在高远,以“义”为归,以“道”为程;
小人之心在眼前,以“利”为导,以“欲”为驱。
喻于义者上达,迷于利者下沉。
知所达,方知学;达于道,始为智。
2.8 学而得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2.10 学而得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
——浮子《论语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