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体制:以“族群经济人制度”为支柱
附录|族群组织体制的基本原则
——构建现代族群共治体系的制度逻辑
四、经济体制:以“族群经济人制度”为支柱
没有经济独立,就没有制度自信;没有制度支撑,就没有组织生命力。
任何组织体系若无法建立自我造血的经济模型,其文化理想与制度构想都将沦为空谈。“族群经济人制度”正是为打破依附性生存、实现组织自主、成员共益而提出的根本性经济制度设计。
它不仅是一种“分布式经济逻辑”,更是一种“文化—制度—价值—信任”相融合的经济自治范式。
4.1 族群利益共合体:经济人与组织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强调“成员即股东、参与即收益、贡献即回报”,构建如下机制:
· 收益共担:组织项目收益按参与度、角色、信用等级进行分配;
· 资本共融:个人资本可通过Token、礼币等形式投入公共项目;
· 风控共管:全员参与制度建设与风险监督,防止资本侵蚀组织伦理。
➡ 从“雇佣逻辑”转向“共建共益逻辑”,建立共享经济的族群内部模型。
4.2 族群关系共合体:文化为基、协作为本的社交经济结构
以“关系即资产”为核心理念,激活关系网络中的经济价值:
· 情感生产力:人的情义、信任与连接力可被识别与量化;
· 关系货币化:通过“礼币”系统,社交行为可转化为信用与资源;
· 信任驱动型交易网络:基于实名制、声誉积分与合约信用的交换环境。
➡ 以“文化共鸣 + 行为协作”为纽带,构建超越金钱激励的价值网络。
4.3 公共关系共合体:资源共建与服务共治的共享平台机制
公共价值的维护,不能仰赖外部国家或市场,而应依托社区自身治理:
· 公共资源共建制:如教育、医疗、基础设施通过Token机制众筹并共管;
· 公共服务共治制:服务项目(社区护理、环保、托育等)由成员自治执行;
· 治理机制智能合约化:将规则与权限写入代码,保障制度可执行性。
➡ 从“公共依赖型社区”走向“自治供给型组织”,打破公共服务的制度垄断。
4.4 公共关系共和体:横向制度连接的多节点经济网络
“共和体”是多个族群组织之间的制度链接方式,是“去中心化社会”的关键接口层。
· 信用互认机制:跨组织之间的声誉系统对接与礼币兑换协议;
· 数据互通机制:区块链支持下的成员身份、服务履历与经济行为跨社群共享;
· 制度桥接协议:通过DAO协议设立“横向治理结构”,实现自治体联盟。
➡ 多个“微社区”之间通过协议联结,形成规模化的“网络化协作共同体”。
结语:用制度设计激活价值流动
族群经济人制度不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循环,也不是“资本外包”的新型依赖,而是:
一种内聚信任、外拓生态的“分布式价值自治系统”。
它所构建的,不只是经济结构,更是文化表达与制度实验的容器——让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能在其中找到“贡献—参与—受益”的真实位置。
三、政治体系:以“里仁为美”为理想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