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创新之路,MPV or MVP?
当下,人人都在讲创新,不管是国际大公司,还是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每天都有各种新鲜的Idea从各个地方冒出来,在这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们从来不缺乏创意,但所有的这些创意或革新中,最后只有很小一部分能真正赢得市场的成功。
不能否认,不少非常成功的创意,来自一些天才们的灵光一闪,但这种灵光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毕竟,并非人人都是天才。于是如何让成功的创意变得可复制化,就成了很多人乐于思索的课题。
在创新(Innovation)之路上,有两种从方法论上貌似南辕北辙,但目的又基本一致的思路:Targeted Innovation(目标创新法)与FastWorks(快速创新理论)。
前者(Targeted Innovation),强调该如何发掘影响客户作出购买决定的关键因素(MPV-Main Parameter of Value),特别是那些隐藏的关键因素,然后面向这些关键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在探寻MPV之路上,TI更注重研究VOP(Voice of Product),而不是传统思维上的VOC(Voice of Customer)。因为很多时候客户自己都不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直到你把一个足够震撼的产品放在他面前,客户便会惊叹: That’s what I want(那正是我想要的)!在这里,iPhone成了最好的例证。为此,TI集合了一个工具包,以帮助发掘这些MPV,以及如何针对这些MPV寻求有创意的解决方案,其中又大量应用了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很多方法和理论。
而后者(FastWorks),实质是一个通过反复叠代“学习 – 创造 – 衡量”循环流程,去快速逼近客户需求的过程。其思想方法来源于精益生产理论(Lean Manufacture),并借鉴当下流行的软件开发管理流程Agile(敏捷开发)的分解叠代方法。FastWorks更多地强调如何与客户协同,从理解客户所面临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大胆做出假设,并建立最小可行化产品模型(MVP - Minimum Viable Product),然后在与客户验证此模型是否能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并对MVP进行调整,最终开发出让客户满意甚至喜爱的产品。
所以两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一个具有前瞻性,主动性;一个注重速度,关注当下。而共同点都是在围绕如何让自己的创新产品包含影响客户购买决定的关键特性。
至于该如何选择,取舍哪种流程,我个人觉得可以依据所面对的客户群体不同而论。当开发一种面向大众的产品或服务时,Targeted Innovation可以发挥其创造性作用;如果要开发一种面向特定客户群体,或者是小众群体时,FastWorks将更容易驾驭。
但理想的应用也可以是这样,用FastWorks的快速迭代流程,用Targeted Innovation的发明工具,结合两者的优点,共同谋求成功的创新模式。
以上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抛砖引玉,欢迎大家拍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