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子
推送 分享
发布于 IP属地佐治亚

2.12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二编:学而得智

2.12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2.17《论语》


【原文】

子曰:“由(1),诲(2)女(3),知之乎?知(4)之为(5)知之,不知为不知,是(6)知(7)也。”

——《论语解码·学而得智 2.12》


【注释】

(1) :非人名(子路),而是动词,指经历、践履、现实中的实践行为。其本义为树木生新枝,引申为生发、行走、生成。

(2) :音huì,教导、引导,亦可引申为“揭示”——指自然、实践或历史经验的示现与启发。

(3) :同“汝”,你;在此处亦可泛指人类自身,具有“人类被经验所教诲”的意味。

(4) 知之:“之”复指前文“由诲女”,即指“由”(实践经验)所给予的知识,强调通过现实而生成的认知。

(5) :动词,意为成、作、构建;亦通“伪”,指人为的、有待检验的认知。

(6) 不知为不知:指对那些未被实践所认证、不具真理性的知识状态,保持“不以知之”的态度。

(7) 是知也:这才是真正的“知”,即经过实践验证、知其所限、诚实面对的智慧。


【诠译】

孔子说:“实践会教导你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知道,就通过行为去确认它;不知道,就不强作解释。只有能不断在经验中校验的认知,才是真正的智慧。”


【解码】

一、“由”非人名,而是“实践之道”

传统解读多误将“由”解作子路,实则“由”在《论语》中多次作“行”、“经历”义,如“民可使由之”等处。

此章应断为:“由,诲女知之乎?”即:实践会教导你,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

孔子不是在对弟子说教,而是在提出一条“从经验出发”的智慧路径。


二、“知之为知之”:是判断机制,不是态度美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常被理解为“诚实做人”、“知错能改”,但孔子要表达的远不止此。

本章的“知”,包含三个阶段:

  1. 知之:从实践中获得的感知或经验;

  2. 为知之:对“知”的进一步践履、判断、复审;

  3. 是知也:经过检验之后确认的“真知”。

这不是“我老实”,而是:“我知道的,是我通过实践判断后仍然成立的”。

真知,不是“我知道了”,而是“我确证过它”。


三、儒家的知,是“经验主义智慧”

孔子强调:

  • 道非天授,不是神启,不是逻辑先验;

  • 知必须实践,要由“为”来校验,不是读死书;

  • 不知要承认,否则强为之知、妄为之解,终成伪知。

这与道家讲“无为”,虽形式相似,但本质相反:

  • 道家强调“顺天而不为”,

  • 孔子强调“顺理而必为”——要为之、践之、证之、辨之。

这也与后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深层精神一致性。


【百家】

  • 杨伯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 钱穆:“你知道你所知,又知道你所不知,才算真正的知。”

  • 李泽厚:“告诉你,知的本质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知道或不知道的界限。”

这些诠释虽表达出“知之为知之”的基本义理,但大多仍停留在道德劝导或心理层面,忽略了孔子真正的关注点:

知的来源与结构,是实践、选择、印证的过程性智慧,而非主观诚实的态度宣言。


✅【小结】

《由诲女》一章不是简单的“认知论”,而是孔子对人类智慧机制的根本说明:

  • 知的起点是由(经验)

  • 知的成形要靠为(验证)

  • 真正的知,要有知限、知错、知可校验的自觉

不是你说你懂了,就是智慧;
不是你承认不知道,就是诚实。
而是你能分辨、能验证、能不伪,这是智慧的开始。

第二编:学而得智2.11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第二编:学而得智 —2.13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

浏览 (22)
点赞
收藏
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