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Web 3.0:互联网的“拥有”时代
6.1 Web 3.0:互联网的“拥有”时代
“你不是产品,你是参与者。”——这是 Web 3.0 想要带来的革命。
互联网的发展迄今已历三代变革,每一代都在重塑人与信息、人与社会、人与权力的关系:
Web 1.0:只读时代(Read-only)
这是上世纪 90 年代的静态网页时代。信息发布者为少数机构或网站,用户只能单向浏览内容,没有参与权与表达权。
· 用户身份: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 数据掌握:由网站、门户平台集中掌控
· 典型代表:门户网站、新闻资讯平台(如新浪、Yahoo)
Web 2.0:读写时代(Read & Write)
进入 2000 年后,社交媒体、博客、视频平台兴起,用户开始拥有发布内容与互动评论的能力。人人可“做号”、可“直播”、可“点赞”,催生出庞大的“创作者经济”。
· 用户身份:内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Prosumer)
· 数据掌握:由平台统一收集与控制,用户数据沦为“商品”
· 典型代表:Facebook、微博、抖音、YouTube
然而,Web 2.0 的繁荣之下,隐藏着平台经济对个体数据与身份的全面占有:
· 你的社交关系是平台资产
· 你的创作内容被平台定价
· 你的行为轨迹被算法支配
· 你对平台规则没有话语权
Web 3.0:读写拥有时代(Read, Write & Own)
Web 3.0 以去中心化为核心,意在打破平台对信息、内容、数据、身份的“私有垄断”,实现“每个人拥有其数字命运”的愿景。
它不是某种具体的产品,而是一组价值观与协议的集合:
数据归属个体,身份可控自主,资产透明安全,协作共治共赢。
Web 3.0 的三大核心理念:
1.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
无需中介机构,由智能合约和链上规则自动运行,提升信任效率,降低治理成本。
2. 数据主权(Data Sovereignty)
用户拥有自己产生的所有数据,可随时携带、交易或匿名;平台只能“使用”而非“占有”。
3. 信任重构(Trustless Trust)
借助区块链共识机制与加密验证,不再依赖“中间人”担保,实现自动执行与不可抵赖。
Web 3.0 的实践场景:
· 数字身份(DID):建立个体跨平台可验证的“身份护照”,不被单一平台锁定;
· 创作者经济升级:艺术家、视频博主、知识工作者可直接与粉丝交易,无须依赖平台抽成;
· DAO(去中心化组织):社区共治、共管、共赢的组织形态,挑战传统企业管理模型;
· Token 机制:代币化资产赋予用户实质性收益权、投票权与流动性,激励真实贡献者。
Web 3.0 为“族群经济人制度”提供技术基础
在“族群经济人制度”设想中,社会重构的关键是去中心化的信任系统与自组织能力,而 Web 3.0 的三大核心理念,恰好构成其支撑基础:
· 族群数据自治:族群内部数据不再依附于国家或平台,而由族群共同维护;
· 族群资产共享:社区内成员可通过Token机制共建、共创、共享经济收益;
· 族群身份认证:每位成员的信用记录与行为轨迹可构成信任资本,支持自治规则的执行;
· 族群治理演化:DAO模式将族群的协作升级为代码化治理,实现“无中心”的合议制度。
Web 3.0 不仅是一次互联网的升级,更是一次社会制度形态的前奏。它终将改变的,不只是我们“上网的方式”,而是我们“共同生活的逻辑”。
6.2 区块链技术:信任的结构性重建▶️
第6章 云社会:去中心化的技术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