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子
推送 分享
发布于 IP属地佐治亚

3.5 龙脉股髓,市场的“藏宝图”《股海无边》-浮子

3.5 龙脉股髓,市场的“藏宝图”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论语·卫灵公》

如果说图表是价格的足迹,那么均线系统就是价格运行的龙脉。在股票市场的浩瀚图谱中,最容易被忽视、却最值得重视的技术信号,莫过于“均线缠绕”。它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多头排列或空头下跌,而是——主升浪爆发之前,价格和趋势的潜伏状态。真正的行情总是在均线“缠绕”之后爆发,而那条隐形的“股髓”,就藏在缠绕中——等待洞察者去发掘。就像一条即将翻腾的“地龙”,缠绕即是酝酿、即是蓄势、即是藏宝之地。

📍 什么是“龙脉”?

龙脉,不是玄学,而是“趋势脉络”的形象化表达。它隐藏在价格和均线的交织中,以“缠绕—发力—回踩—突破”为节奏,呈现出资金布局、筹码洗盘、趋势发动的全过程。

而股髓,则是你通过这些节奏,捕捉到趋势真相后的第一口利润

🧩 均线缠绕:行情起爆的“酝酿期”

均线,是市场节奏的感应器。当短、中、长周期的均线(如5日、20日、60日等)聚集在一个狭窄的区间内,反复交错、交织不清,看似混沌,其实正是主力调仓建仓、行情变盘的前奏。

·       靠近:趋势明显、动能强劲,往往即将面临震荡;

·       接触:反弹到位,多空分歧,常是诱多或诱空;

·       缠绕:趋势模糊,主力调仓洗盘,常是变盘前夜!

均线越多、缠绕越密,未来爆发的方向越关键。

均线缠绕 = 市场方向即将重新选择的信号。

📌 缠绕之后,必有主升浪。

就如火山喷发前的地壳运动,越是沉寂,越是蓄势待发。市场中95%的主升浪,几乎都起步于一段“缠绕期”。因为缠绕意味着三件事:

  1. 多空双方达成阶段平衡

  2. 主力正在调仓或洗盘

  3. 波动率收缩、趋势即将选择方向

🔔 缠绕期的持续时间越久、参与均线越多,未来突破的爆发力就越强!

🔑 三种缠绕的技术信号

类型

含义

预示走势

靠近

均线趋近但不交叉

短期趋势延续、适合顺势

接触

均线交汇后出现反弹或压制

主力试盘、诱多诱空

缠绕

多条均线反复交织在同一区间

筹码集中、酝酿变盘

⚠️ 特别注意:空头市中的缠绕是金矿,多头市中的缠绕是“火箭准备阶段”!

🔁 龙脉系统:多级别的缠绕与爆发

趋势的启动,往往源自低级别均线的率先突破——

1.     1分钟均线缠绕,启动于盘口

2.     5分钟均线突破,形成初步确认

3.     30分钟均线拐头,构建趋势雏形

4.     日线均线多头排列,进入主升浪

这就是龙脉启动的级别连锁反应。每一级别的缠绕,都是更大级别的预演。

🎯 缠绕后的战术选择

状况

策略

原因

缠绕后向上突破

跟进主升浪、轻仓试多

趋势初启,盈亏比大

缠绕后向下破位

快速离场、等待结构重建

空方优势,主力出逃

缠绕后震荡横盘

观察为主、小仓打点

筹码博弈未明朗,勿盲动

🧠 思维升维:把均线当成“地脉”来走

当你真正理解“缠绕”的意义,你会发现:

·       每一次震荡不是混乱,而是蓄势;

·       每一条均线不是滞后,而是引线;

·       每一次启动,都藏着主力操盘的节奏;

趋势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悄无声息“缠出来”的。

📈 实战策略:从缠绕中找机会

如何从缠绕中“淘金”?

1.     识别缠绕位置

o   缠绕出现在历史低位 → 极有可能是主升浪起点

o   缠绕出现在历史高位 → 多是派发诱多陷阱

2.     观察放量与突破方向

o   上破 + 放量 = 可试探性建仓

o   下破 + 缩量 = 观望,等待二次确认

3.     小仓试错 + 成交量验证 +背驰信号共振


🧠 从缠绕中读懂主力意图

·       缠绕不动,是震仓

·       缠绕向上,是拉升

·       缠绕下破,是洗盘或诱空

若你把市场看作一盘棋,缠绕就是主力“藏势不露”的一招。而真正的高手,能在“看不懂”的阶段里保持冷静、提前布局。

🎼 多重赋格:节奏交易的最高境界

缠绕之后,一定不是继续缠绕,就是选择方向。而只有在缠绕阶段提前感知“节奏”、洞察“背驰”与“均线发散”的信号,才能真正把握住趋势真正起飞的时机

把每一组均线视作一组“乐器”,不同级别的趋势就像一首交响曲。你需要做的不是全听,而是抓住主旋律——用一个级别入场,用更大级别收割利润

就像巴赫的赋格音乐一样,缠绕是和声,爆发是高潮,洗盘是变奏。


🏁 结语:

缠绕,是主升浪的起点

均线缠绕不一定意味着机会,但几乎所有的主升浪,都诞生于缠绕之后。

发现缠绕、理解缠绕、追随缠绕后的方向——这是捕捉“股髓”的唯一入口。真正的技术分析,不在于花哨的指标,而在于你是否能听懂趋势的低语。

缠绕,是藏金之地,也是藏杀之地

  • 底部缠绕中启动,是送你上车的“藏宝图”;

  • 顶部缠绕中诱多,是请你进套的“死亡谷”;

真正的操盘高手,既不会错过缠绕爆发的机会,也不会贸然闯入缠绕的陷阱。市场所有的大行情,都悄然开始于“均线缠绕”时的悄无声息。能看懂缠绕的内涵,就像找到了“藏宝图”的密钥。

 

一、缠绕之后必有主升浪

在众多技术分析方法中,均线系统是最简单也最广为使用的工具。虽然单条均线容易骗线,但若结合短、中、长期多条均线形成系统,则可成为极具实战价值的技术参考。

在实战中,均线间有三种基本关系:靠近、接触与缠绕。

·       靠近:表示趋势强烈,短线脱离中轨,往往即将震荡修正;

·       接触:短线回踩长期均线但未突破,常是反弹结束信号;

·       缠绕:多条均线胶着纠缠,往往预示主升浪的临近或转势。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期下跌或盘整后,一旦出现多周期均线的“缠绕”,则往往意味着市场酝酿着一次结构性反转行情。正所谓:缠绕之后,必有主升浪。

二、均线结构:主力建仓的“龙脉”

主力建仓区,往往以均线缠绕的形式出现。此处看似无波,实则暗流涌动,是资金蓄势待发的“龙脉地带”。

当均线缠绕出一个“箱体”,并伴随成交量缩量至地量,MACD贴近0轴,此时的个股如同沉潜之龙,只待一击脱水而飞天。

“龙脉股髓”,便是从这类股中,挖掘出具备结构反转、趋势突破、主力建仓完成的黄金标的。

三、背驰结构:识别藏宝图的钥匙

在缠论中,结构性的背驰是市场转向的核心依据。无论是盘整背驰,还是趋势背驰,其本质都是“力量的衰竭”。

例如,一个五分钟中枢延伸到九段,说明市场在此震荡时间已久,背后资金不断换手,若在此出现盘整背驰并放量突破,就是理想的买点。

背驰结构,是“藏宝图”中的关键标记。读懂它,意味着你拥有市场节奏的“隐形坐标”。

四、级别切换:短线变中线的进阶打法

利用缠论的同级别分解逻辑,我们可以在五分钟级别中,发现三段连接构成的更高级别中枢(如30分钟),从而实现操作级别的切换。

例如,当A0+A1+…+A5构成一个30分钟中枢,这意味着行情可能从短线震荡进入中线主升。此时若资金规模允许,即可进行“短线变中线”的策略切换。

这种多级别赋格操作,就如同一首层层推进的交响乐,在不同音阶上寻找和谐与力量的共鸣。

五、走势结构:中枢是市场的“骨架”

缠论中最核心的结构单位是“中枢”。
在缠师的理论中,中枢不仅是波段转换的转轴,也是操作节奏的核心锚点。

我们将一个走势划分为 a+A+b+B+c 结构,其中 A 与 B 是同级别中枢,a、b、c 是相应的连接段,构成了市场运行的“骨架模型”。

比如,a+A+b形成震荡,B中枢的出现构成更大一级别走势的承接点,而c段的突破或背驰,往往揭示了市场的下一轮方向。

识中枢、观连接、看背驰,是缠论阅读市场的“骨法”。

六、组合视角:走势结构的“重新拼图”

市场结构的解析,并非唯一。不同的级别分解、不同的组合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视角。

·       在5分钟图上看似复杂凌乱的结构,在30分钟上可能是一个清晰的趋势;

·       在日线图上是“均线缠绕”,在周线上却是“蓄势待发”。

这就是走势组合的多义性。
但缠论强调的是“多义性不是含糊性”,而是对操作级别与组合方式的选择自由
关键是:你是否能选出对当前行情最有操作指导意义的结构组合。

走势的解构,是一场市场图谱的拼图游戏,而高手,是可以随时切换解法的图解师。

七、级别递进:时间的“区间套定理”

所谓“区间套”,本质是一种递进式的级别缩放分析:
从月线 → 周线 → 日线 → 60分钟 → 30分钟 → 5分钟 → 1分钟 → 分笔图,层层套叠、逐步锁定。

例如,一个在季度图中出现的底背驰区域,在周线上可能是一轮主升的起点,在日线上甚至能精确到某一天的买点。

你甚至可以——精确到某一分钟,乃至某一笔成交——即是龙脉起势之处!

龙骨不在图外,龙髓藏于图中。
从顶层战略到微观战术,区间套方法让你拥有穿透市场层层迷雾的“火眼金睛”。

八、缠中之法:让图谱说话

最终,龙脉股髓,是一种对结构背后的力量感知。你必须:

·       用图形读市场,不靠猜;

·       用结构定买卖,不靠赌;

·       用级别辨信号,不靠情绪。

“均线缠绕如密林,中枢构建似龙骨,背驰之处藏宝图,节奏起落藏玄机。”

这不是一门玄学,而是结构分析的艺术。
你不需要预判未来,只需要看懂当下已经走出来的图表,就足以避开风险,捕捉机会。

市场不缺机会,缺的是识图的眼睛结构的信仰

 

下一篇:3.6 中枢结构-市场的骨架神经 ▶️

上一篇:3.4 级别框架- 市场的话语权 ▶️

《股海无边》目录 ▶️

《股海无边》The Gamble of Stocks -浮子

浏览 (12)
点赞
收藏
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