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不逆诈,不臆不信《论语解码》浮子
第二编:学而得智 —2.3 不逆诈,不臆不信
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抑亦先覺者,是賢乎!”
— 憲問14.31《論語》
【原文】
子曰:“不逆(1)诈(2),不亿(3)不信(4),抑(5)亦先觉(6)者,是贤乎!”
— 学而得智2.3《论语解码》
【注释】
1. 逆:揣度、预判,主观设想尚未发生之事。
2. 诈:本指欺骗,此处泛指外在世界中尚未显现、真假未明的现象。
3. 臆(亿):臆测、猜想。
4. 信:验证、印证、确定其真实性。
5. 抑:语气词,表示转折,引出重点。
6. 觉:感知、觉悟,尤指在未显之前先知其理。
【诠译】
孔子说:对尚未发生的事,不揣测;对尚未确定的理,不判断;若在既无推断、亦无印证的前提下,还能先知先觉者,那恐怕也只有圣贤了。
【百家】
· 杨伯峻:不预先怀疑别人的欺诈,也不无根据地猜测别人的不老实,却能及早发觉,这样的人是一位贤者罢!
🔍 评注:今人常将此章解为识人或修养问题,实则忽略了孔子深层的哲学用意:这是对“人如何认知世界”所提出的方法论警告。
【诠释】
本章,是孔子少有地直接谈及人类认知方式的哲学原则。
一、不逆诈,不臆不信:认知不能靠猜
孔子指出,人对世界的理解不应建立在主观揣测上。
面对尚未发生、尚未显现之事,不可妄加判断。
真正的“知”,应建立在经验、逻辑、证据与学习的基础之上。
二、先觉者,唯贤人也
若有人无需主观推测,也不凭证据支撑,就能觉察出未来或未显之理,这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只有极少数圣贤可达此境。孔子此处并非赞美“天赋灵感”,而是强调“觉”之珍贵、不可复制。
三、这一章是对“科学精神”的古典源头表达
这一句话本质上是:“对于未知,不臆断;对于不明,不强知。”
它体现了孔子朴素但严谨的自然认识论:人类认知世界,必须建立在求知之道,而非自以为是。
【总结】
本章之义,并非识人之术,而是告诫世人:
· 不要以为猜得准就是懂得深;
· 不要以为感受快就是智慧高;
· 认知之道,必由学起,必经证实;
· 若非圣贤,岂能“先觉”?
📘《论语》此章为“学而得智”的方法论支柱,提醒我们:
不可因未知而猜断,亦不可因不解而装懂;若要近理,唯有学问,非有他途。
2.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4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浮子《论语解码》